《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术语的分析【精彩3篇】
《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术语的分析 篇一
在《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了许多术语来阐述他的理论观点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术语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重要著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术语“商品”(la marchandise)。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以其他商品或货币的形式进行交换。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它们使商品成为社会关系的媒介,同时也导致了剥削和阶级分化。
其次,我们来看看术语“劳动”(le travail)。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种形式:有用劳动(le travail utile)和价值创造劳动(le travail créateur de valeur)。有用劳动是指为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创造劳动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唯一能够创造价值的因素,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术语“剩余价值”(la plus-value)。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部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只能获得等同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剥削和阶级冲突的根源。
最后,我们来看看术语“资本”(le capital)。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货币或其他价值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利润的。马克思将资本分为固定资本(le capital fixe)和流动资本(le capital circulant)。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工具和设备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则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人工资的资本。
通过对这些重要术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中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这些术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阶级冲突问题。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对抗剥削的重要性,这些术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术语的分析 篇二
在《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了许多术语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阶级矛盾。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术语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术语“生产力”(la productivité)。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力是指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组合,以及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能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提高常常导致工人的失业和剥削的加剧。
其次,我们来看看术语“资本家”(le capitaliste)。资本家是指拥有生产资本并雇佣工人的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利润。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术语“无产阶级”(le prolétariat)。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者和革命的力量,他们在与资本家的阶级斗争中最终会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后,我们来看看术语“社会重建”(la révolution sociale)。社会重建是指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重建,才能最终消除剥削和阶级矛盾,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通过对这些重要术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中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这些术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阶级矛盾,同时也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这些术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术语的分析 篇三
仔细研读根据马克思亲自校订的法文版翻译的《资本论》 第一卷中译本 (以下简称法文版),对照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1 年历史考证版翻译的《资本论》 第一卷中译本 (以下简称通行版),可以发现法文版 《资本论》 第一卷不仅在篇章结构、篇章标题、修辞注释、统计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而且对一些重要的名词术语也作了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马克思自 1867 年 《资本论》 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后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笔者拟通过对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和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的 《资本论》 第一卷的不同,讨论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及其理论价值。
一、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情况
法文版 《资本论》 第一卷名词术语的修改散见于全书各处,笔者对照通行版,把法文版部分名词术语的修改进行了初步整理,编制了法文版 《资本论》第一卷名词术语修改一览表 (如表 1)①,虽然这仅仅是初步的工作,但其中的发现很值得关注。
二、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与生产方式的含义
生产方式是法文版修改较多的一个术语。理解 《资本论》 中生产方式这一术语,必须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历史的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把握。
摆在我们面前的对象是物质生产,这种物质生产不仅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除了其自然形式之外,必然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在人的依赖关系②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的社会形式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①或自然经济②。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③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生产形式就是商品生产。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④的社会发展阶段,采取的是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⑤。商品生产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最高阶段。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篇中明确地把商品生产看作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他指出: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⑥对 《资本论》 的这段论述,研究者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学者认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指的是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⑦这段论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是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理论形式,因为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不过这些关系只属于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方式的这个一定的历史时期。因此,如果我们考察其他的生产形式,我们就会看到,在当前时期使劳动产品模糊不清的一切神秘性都立刻消失了。⑧法文版的修改更明确地指出,商品生产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这样既可以澄清学界对通行版 《资本论》 第一卷这段论述理解上的歧义,更坚定人们对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正确理解。马克思在接下来的行文中认为,商品生产是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鲁滨逊的生产、古亚细亚的生产相并列的一种生产形式。所以,在法文版的修改中,不仅有把商品生产修改为生产形式的情况,⑨而且有把商品生产修改为生产方式⑩的情况。通行版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輯訛輥在法文版中这段论述被修改为: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輰訛輥这一修改进一步证明,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使用的生产方式的一种含义指的是物质生产所采取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首先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所采取特殊的生产形式輱訛輥,是一种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輲訛輥。物质生产不仅要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而且还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輳訛輥各个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怎样组织起来用不同的劳动资料生产产品的形式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随着分析对象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把生产方式视为劳动生产条件和生产方法。輴訛輥他还把德文版中在劳动生产条件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在法文版中修改为生产条件,輵訛輥修改为生产技术方式輶訛輥。马克思在德文版中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会上是接近的。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只是形式上的,就是说,生产方式本身还不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的性质。輷訛輥而在法文版中这段话被修改为:在农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会上是接近的。生产技术方式还没有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只是形式上的。輮訛輦这一修改清楚地证明,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的一种含义是从技术角度考察的。从生产技术角度考察,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可以是新的,也可以是旧的可以是古老的,陈旧的,也可能是改良的,輯訛輦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工业革命,輰訛輦与此相适应,德文版中的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工农业的革命。輱訛輦在深入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马克思把协作、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看作是这种意义的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在他看来,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制度只是以不同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同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上。
生产方式不仅可以从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条件的角度去分析,还必须联系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来分析。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都必须联系它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去分析。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方式又具有制度的含义。通行版一些地方的生产方式在法文版中就被修改为制度①或生产制度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③,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⑤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的采用工厂制度进行的商品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法文版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除了在有些地方被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外,还有 8 处使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修改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生产制度。如,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⑥这段论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所有这些方法都毫无例外地利用了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经济制度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转变并缩短过渡时期。⑦此外,德文第四版中译本 554、605、732、873 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法文版中译本的 494、545、677、825 页被修改为资本主义制度。从法文版的上述修改来看,德文第四版中使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反映社会经济性质的层面上具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含义。
《资本论》 第一卷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分析的深入,对生产方式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上述三个维度的演进,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发生了从单调到丰满、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从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生产方式这一名词的若干修订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在马克思的 《资本论》 中,生产方式有三个维度。其一是生产技术维度,从技术层面分析生产的协作方式和劳动组织。协作、工场手工业、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是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三个典型形式。但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如果放到资本主义生产中来分析,则又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分析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对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影响是为了分析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的使用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区分机器的使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应用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则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二是劳动交换维度,从人的依赖关系层面分析生产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虽然在 《资本论》 中分析了不同的生产形式,但原始共同体的生产、荒岛上的鲁宾逊的生产、农奴制生产和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都是在和商品生产相比较的意义上来分析的,这是因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的形式,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只是粗线条的构想。其三是社会历史维度,从生产关系的层面分析生产的特定的历史的形式。其重点是通过分析生产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横截面上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历史形式,同时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封建生产方式发展而来,剖析了封建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被联合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分析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从这个维度来看,原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奴隶主义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联合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的前后相继的典型的历史的生产方式。法文版关于生产方式的修改丰富了我们对生产方式这一术语深刻含义的理解。
三、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与《资本论》 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明确把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能否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直接关系到对 《资本论》 的理解和把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法文版修改比较多的一个术语。 《资本论》 第一卷通行版共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75 次,而在法文版第一卷中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仅有 35 次,减少了 40 次。在 《资本论》 第一卷通行版中,有 18 处使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如,通行版有这样一段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①而在法文版中,这段话被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生产的社会形式看,采取的是商品生产这种生产形式或社会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形式;从生产的技术形式看,经历了协作、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到工厂制度的变革,采取的是工厂制度这种生产方式;从生产的社会性质看,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其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的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以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制度为手段的商品生产。③一旦商品生产不再仅仅表现为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统一,而且还表现为有用劳动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统一,商品生产就变成资本主义生产,即资本主义形式的商品生产。④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其动机和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⑤
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⑥这段论述中的这种生产方式指代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它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出更多的说明。通行版的这段论述在法文版中被修改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英国是这种生产的典型地点。⑦在法文版中,德文版中的这种生产方式被修改为这种生产。这种生产指代的就是前一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修改对于理解 《资本论》 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它可以证明 《资本论》 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是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如此,马克思在法文版中还把通行版第一卷的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通行版第三卷的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是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基础上技术手段从协作到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商品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作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产。⑧所以,在 《资本论》 第一卷中,马克思先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然后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转化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二篇),再集中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至第六篇),最后从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结合马克思在法文版中将许多地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修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情况,可以认为, 《资本论》 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即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采取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制度等技术形式的社会化商品生产。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当然也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生产,生产的产品是商品,是作为资本的产品。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社会生产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在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中产生的资本和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之间、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把 《资本论》 关于研究对象重要论述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就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 《资本论》 研究者的一个重大难题。 《资本论》 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表现为生产的标准的、占统治地位的性质。①资本主义生产是作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产。所以, 《资本论》 要从研究商品开始,要研究和揭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在分析了商品生产一般规律之后,马克思就要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简单商品生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生产商品,而在于是否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特别重要的是, 《资本论》 对资本增殖之谜的揭露是从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的。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如果不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就不可能揭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之谜。如果不分析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也同样不能揭开价值增殖之谜。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才能说明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只有从再生产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才能发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证明私有制的丧钟就要被敲响,剥夺者将要被剥夺,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②。
把生产技术、劳动交换和社会历史三个维度联系起来理解生产方式,把握 《资本论》 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基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范畴体系前进运动中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矛盾运动,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理解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才能把握 《资本论》 的核心要义。
四、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与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8 年的 《共产党宣言》 中公开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③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④,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对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有具体的指向,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界定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资本论》 对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证明。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科学研究之后,马克思对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有明确的论述。在 《资本论》 第一卷通行版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接着,他把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称为社会所有制。⑥在法文版中,这段论述被校订为: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⑦同时他还把通行版中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所有制修改为公有制⑧。这一修改更紧密地呼应第一个否定,使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这一修改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作出了更明确的说明,它强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敲响之后,重新建立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是公有制!这一修改具有科学价值。
对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些学者只强调个人所有制,或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而忽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前提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简单地把个人所有制或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等同于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甚至有的学者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马克思,认为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或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是指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其实对于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在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等著作中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在 《资本论》第一篇,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为例说明了他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按照预先商定的计划,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联合劳动者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仍然是社会的;但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因而必须在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每个劳动者得到的份额同他的劳动时间成正比。①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者联合起来用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出总产品来,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还应扣除集体消费基金,之后才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消费品。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除了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资本论》 第一篇和 《哥达纲领批判》 中的论述极其有力地证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内容。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是属于社会所有的,生活资料是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劳动者获得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的手段是提供给社会联合体的劳动。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是生活资料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前提和基础,生活资料劳动者个人所有是土地和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的实现和结果。如果丢掉土地和生产资料社会共同所有这个基础和前提,个人所有制或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就会变成个人私有制。如果忽视社会凭借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对总产品的必要扣除,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就不能再生产出来。如果忽视劳动者个人对生活资料的个人占有,就会使劳动者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失去依据。总之,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仅仅是其一个方面的内容。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不仅包括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②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有计划的社会使用和社会管理,而且包括社会成员和劳动者对社会总产品的社会共享 (社会凭借所有权对总产品的必要扣除和劳动者凭借劳动量取得消费品)。把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仅仅理解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或个人所有制是片面的,把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或个人所有制理解为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更是错误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生产资料属于生产者只有两种形式:(1) 个体形式,这种形式从来没有作为普遍事
实而存在,并且日益为工业进步所排斥; (2)集体形式,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为这种形式创造了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法国社会主义工人确定其经济方面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使全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③综合通行版、法文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④,指的是重新建立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五、法文版名词术语的修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读 《资本论》 法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资本论》 及其手稿,可以深切地感到,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要想弄清一个经济社会形态的本质,揭示该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运动的规律,必须分析该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必然有其特点,其本质必然隐藏在该社会的经济现象背后。只有通过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及其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通过经济范畴的体系、经济理论的逻辑和经济规律的必然,才能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体系,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宝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含义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法文版 《资本论》 关于名词术语的修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含义的认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于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社会生产组织的发育程度和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从其社会形式看,是商品生产。在中国,商品生产长期发育不良,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直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党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伴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逐渐成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从其技术形式上看,是手工生产、机械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生产并存的生产技术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生产的技术手段不断发生变革。从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生产到简单协作为基础的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人民公社再到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之上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简单协作为基础的手工业生产到以机器为基础的机械化生产再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自动化生产,生产技术方式不断发生着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从其生产组织形式上看,是信息化、全球化、金融深化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的组织形式不仅伴随着生产技术方式的变革不断发生变化,更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制约。从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再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之上的股份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微观基础不断地发生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从其社会历史性质上看,是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采用市场经济形式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特的生产方式,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如果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特的生产方式入手,我们就难以分析和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难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际相一致的经济理论体系,就难以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特的经济现象,就难以掌握人民群众,从而也难以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中国。从全球视野来看,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数量少而且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在实践中得到了科学的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和理论升华的肥沃土壤。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为典型例证,研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用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