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论文【精彩6篇】

物理论文 篇一

标题: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

摘要: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研究光或粒子在通过两个狭缝时的行为,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本文将介绍双缝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和不同结果的解释,并探讨其对物理学的重要影响。

引言:双缝实验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进行,旨在研究光的传播性质。经过多年的研究,双缝实验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也成为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双缝实验,科学家们发现粒子在通过两个狭缝时会出现干涉和衍射现象,从而揭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方法:双缝实验的基本装置包括一个光源、两个狭缝和一个屏幕。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实验中可以改变光源的强度、狭缝的宽度和距离等参数,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干涉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当光的波长相对于狭缝尺寸较大时,出现衍射现象;而当波长相对于狭缝尺寸较小时,出现干涉现象。

结果和讨论:双缝实验的结果具有一些奇特的特性。例如,当只有一个狭缝打开时,光在屏幕上呈现出一个亮斑。而在两个狭缝都打开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干涉条纹。这表明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又可以表现出波的性质。这种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础,对于解释微观粒子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双缝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的理论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波动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波动,通过干涉和衍射现象可以解释双缝实验的结果。而量子力学理论则认为光既可以是波,又可以是粒子,通过概率波函数描述了粒子在不同位置出现的可能性。

结论: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研究光或粒子在通过两个狭缝时的行为,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的结果对解释微观粒子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物理论文 篇二

标题:宇宙膨胀的物理学解释

摘要:宇宙膨胀是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观测和理论推导,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物理学解释,即大爆炸理论。本文将介绍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对宇宙膨胀的解释,并讨论了宇宙膨胀对宇宙学的意义。

引言:宇宙膨胀是指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促使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物理学解释,即大爆炸理论。

观测证据: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主要来自于星系的红移现象。观测发现,远离我们的星系的光谱线呈现出向红端偏移的现象,即红移。这表明星系相对于我们的观测点在远离,从而支持了宇宙膨胀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是对宇宙膨胀的物理学解释。该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热、非常致密的初始状态,即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膨胀并冷却下来。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膨胀并非是物质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空间本身的膨胀。

解释和意义:大爆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根据该理论,宇宙的膨胀导致了物质和能量的扩散,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结构。此外,宇宙膨胀还对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宇宙膨胀的过程和性质,科学家们得以推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宇宙中的未知领域。

结论:宇宙膨胀是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观测和理论推导,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物理学解释,即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并对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宇宙膨胀,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宇宙中的奥秘。

物理论文 篇三

  摘 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 存在 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1]邹荣.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吗[M]新世纪教育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1,1版,454.

  [2]邓昭镜.邓玉兰. 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还是物质之量的量度. 物理教师,2000,12,33.

  [3]徐祖年. 质量是惯性或引力的量度. 物理教师,2001,11,27.

  [4]梁昆淼.力学,上册(修订版).高等教学出版社,1978,12修订第2版,64.

  [5]漆安慎 杜婵英. 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版,222.

  [6]〔美〕阿 热.可怕的对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版,126.

  [7]曾谨言. 量子力学 卷Ⅱ.科学出版社, 1993,9,1版,231.

  [8]尼采文集,查拉斯图拉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1,1版,163.

物理论文 篇四

  摘要:

学习高中物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要是建立基本物理模型并分析,应用,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效的提高基本物理模型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在学习中提高基本物理模型学习和应用的有效性,那么在学习和理解高中物理内容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物理模型 建模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伽利略开创近代物理研究开始,实验验证法就是物理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时根据实际实验的情况进行合理地,科学的理论推演,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是物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建模思想正是在这种研究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的通过一定的抽象思维,适当地对物理研究对象进行理想化设想形成物理模型,进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有效地掌握,合理地应用基本物理模型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和提升考试效益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现在课程改革后所使用的教科版物理教材,更加注重对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养和应用。所以加强物理基本模型和基本建模思想的培养是对学好物理大有益处的。

  1.物理建模的含义

  物理学是与实际联系很密切,且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所研究的对象宽泛而繁杂,往往研究对象并不是以一个孤立系统而存在,同时还有可能存在许多的外部影响.为了方便进行物理的理论分析,要将一些对研究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忽略。当然不能忽略问题研究的本质。这就要求在研究问题时,要根据本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主次,进而抛去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的理想的'物理模型,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抓住问题关键,这就是物理建模.

  2.物理模型的特点

  建立基本的物理模型,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即代表性、方法性和美学性.

  基本物理模型的代表性,是从许多的物理对象中经过有针对性的忽略外部次要因素后保留下来的,抓住了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每个物理模型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例如运动学中的质点,电学中的点电荷,试探电荷等等。

  基本物理模型的方法性,是表明每一个物理模型的确立不是凭空得出的,而是由大量的物理研究,数学推演证明,经过反复思考完善才最终形成的,物理模型反映了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数学基本分析思维方式。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等就是体现了物理基本模型的方法性。它代表了一种对这种运动形式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以及数学运算过程。在学习此类型的物理问题时,只要确定了物理过程属于哪一种物理模型体系,那么在理解,分析,运算是都可以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应用基本物理模型其本质也是一种分析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基本物理模型适用范围和是否正确的过程,还是物理思维不断产生,巩固加强和固化的过程。

  基本物理模型的美学性,主要强调了物理基本模型表达形式的简洁,对称和优美。现行高中教科版教材中所提到的基本物理模型都是非常简单但又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状况。通过物理模型能够简明扼要地揭示物理问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形式美.例如我们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很简洁、对称,当看见这些公式后给人以一种特定的物理美感。再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楞次定律,焦耳定律,牛顿三大定律,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都具有很强的简洁流畅的物理美感。

  3.物理建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物理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是其难度所在,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在学习中逐渐的建立物理模型,使得难以琢磨的物理理论变得实在,变得可以想象,那么对于物理的学习就起到的很大的帮助。

  高中物理建模,将解题过程化繁为简,降低了物理解题难度,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同时正确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思维品质的过程。通过物理建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平抛运动。我们知道平抛运动其本质就是在初速度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在与初速度垂直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成。电场中,在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运动时,就可以很快的发现这个运动和平抛运动具有十分相似的受力特点和运动情况,那么就将平抛运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运算都进行套用。

  再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行中的应用,只要理解好“核星—绕星系统”,那么在求解过程中就直接应用圆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相结合就可以较为顺利的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同样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只是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

  4.物理建模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求规律的过程,以强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探索过程中的困难,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同时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应用基本物理模型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思维方式》.朱龙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研究型课程》.应俊峰.天津教育出版社

  [3]《中学物理教学建模》.苏明义.广西教育出版社

物理论文 篇五

  【摘要】

提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视,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注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基于现状,更要对课堂实际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认真探索,只有这样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学

  1、前言

  初中物理学科的重点在于需要学生培养较强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就给物理学科教学增加了许多困难。正所谓学遍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由此可见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初中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奇妙。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终身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我们就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唯有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2、以培养自主式教学模式为起点,开创全新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所学内容的特点,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教师、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填鸭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物理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认真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包括初中生心理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了解清楚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学科既有深度难度,又充满了生活趣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

  2.3 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的培养直接关乎学生学习

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氛围的同时,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自主学习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而且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够积极迸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能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

  3、以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为导向,打破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物理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而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3.1 注重学生探究精神

  所谓“教学”,就是简单的“教”与“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探究精神的培养,努力的发掘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是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与欲望。

  3.2 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教师在以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为导向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探究式方案,为学生合理的安排探究方法。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同时使学生自己的探究精神与探究意识不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3.3 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物理教师在探究式活动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激发,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意识,不仅有利于物理教师的日常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意识是使学生拥有特立独行的见解与培养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前提。

  4、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为基础,对物理教学方法实施本质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关系这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也同样适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物理实验,而这些物理实验都与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只有从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从本质上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学生学习物理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物理实验不仅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物理老师在确保学生的安全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物理知识的可实践性。教师也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实验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家就能完成物理实验,使学生看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现代信息设备展示物理过程与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物理实验中存在一些高危实验,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PPT的途径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知识的同时,充分理解物理实验中的实验现象与内容。物理教师只有充分借助科学技术与知识,才能提升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应当自主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以丰富传统的教学课堂。

  5、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仅与物理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学生息息相关。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注定被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所淘汰,物理教师只有充分转变教学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谈如何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0(33).

  [2]刘益森.启动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0(06).

  [3]李乐民.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4]严斌.纲要导学,自主建构---浅析初中物理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J].知识窗(教师版),2009(09).

物理论文 篇六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和学中“设疑”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阐述了“设疑”的有效方式,最后总结了“设疑”对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旨在促进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

  1、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1.1 创造设疑的情境

  对于初中的物理,逻辑思维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初中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奇特新颖的事物的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表明,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同时,老师还要清楚学生的爱好习惯,使得设疑的情景更加独特新颖,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设疑还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应该主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展开,不能与所学的知识不相关,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1.2 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没有注意到设疑的重要性,长时间的教学中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很好的互动,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降低。因此,要想在教学中设疑能够有良好的效果,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有心理安全感,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老师还要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主观性的发挥。

  1.3 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带动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出问题的难度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不能设置太难或太多的问题对学生不断追问,这样会给学生形成很大的压力,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2、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的有效途径

  2.1“设疑”的情境要合适

  设疑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设疑的.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惯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如果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身体会想后倾倒,但是如果在坐车时突然刹车,身体会向前倾倒。通过这两个常见事例的对比,学生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求知欲就会促使学生有效进入到对惯性这一知识点的思考。再比如,在学习能量转换的知识点时,可以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的能量是如何产生与转换的,能量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通过情境的激发,促进学生知识的延伸。

  2.2“设疑”的目标要明确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希望设疑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引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教学应该是活的,学生才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要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设疑的取材也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例如,在学习热现象时,老师可以用实际的生活进行引导:开水冒出的“白气”和冰块冒出的“白气”有什么差异,二者是否都是由于热现象导致的。在没有学习知识之前,学生可能会对这两种想象有一定的误解,通过设疑的方式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种是由于热想象产生,一种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受冷液化产生。

  2.3“设疑”的时机要合适

  在物理的教学中,设疑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就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适当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产生思考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动能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水壶的盖子会发生跳动,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的。学生一旦激发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4“设疑”的方式和适当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应该要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在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中往往更容易掌握和记忆。因此,设疑还要具有归纳性,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反思。同时,设疑还要具有创新性,在一个问题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地提出新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老师也可以进行设疑:在同样的情况下,拉空车会比装满货物时更加轻松;在推箱子时,将两个箱子并排放置会更难推动,这是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滑动摩擦力和质量、接触面积有关。这些设疑的难度不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在思考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3、结束语

  “设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合理运用“设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军.浅谈物理思维程序的训练[J].学周刊,2015,18:163.

  [2]赵晋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赵鑫.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黄海旦.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赤子(中旬),2013,10:1.

相关文章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最新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 经济 ;建设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 指导 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rdq...
论文2012-04-09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最新3篇)

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精彩3篇】

一、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的核心地位教学原则:历来研究《学记》的学者,教师人员都认为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这一部分是《学记》的精华之所在,是值得我们细心体会和借鉴的。归纳起来,总归有八个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
论文2017-03-01
浅谈从《学记》中窥探教育思想【精彩3篇】

学年论文提纲格式及【精彩3篇】

市场营销专业(专科业余)毕业论文指 导 书 版 次:第1版 编 写 者: 执 笔 者: 编写日期: 目 录一、毕业论文基本要求1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1 (一)选题1 (二)调查研究2 (三)拟定写...
论文2015-09-09
学年论文提纲格式及【精彩3篇】

探讨萧友梅对音乐教育的影响论文【优选3篇】

萧友梅认为,中国应该大力提倡的新型音乐文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乐”,而是一种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类似的新型专业音乐文化。为了建设这种音乐文化,首先应该“以西为师”,向西方学习,甚至走“西化”的道路。...
论文2011-01-07
探讨萧友梅对音乐教育的影响论文【优选3篇】

试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精简4篇】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试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论文2012-04-08
试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精简4篇】

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之爵士篇论文【优质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之爵士篇论文,希望能够...
论文2011-06-01
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之爵士篇论文【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