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审美心理要素谈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推荐3篇)
试析从审美心理要素谈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 篇一
心理创伤是指由于外界刺激或事件引起的心理伤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心理创伤尤为普遍,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时。因此,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显得尤为重要。而审美心理要素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可以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审美心理要素包括美感、审美情感、审美态度等。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能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对美的事物有更深的感知和欣赏,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
审美情感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放松和安慰等积极情绪。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到美的事物,如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创伤。
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态度和观点。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乐观和积极地面对,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审美心理要素,还有一些其他的要素也可以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色彩对于心理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不同的颜色能够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此外,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如户外活动、观赏花草等,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创伤。
综上所述,审美心理要素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感、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以及运用色彩和自然环境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创伤。因此,在治疗学生心理创伤时,应该重视审美心理要素的应用,并将其纳入治疗的整体策略中。
试析从审美心理要素谈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 篇三
试析从审美心理要素谈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
〔论文摘要〕人类生活的世界,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与家庭变故等突发事件的侵袭,会给处于事件中的人们造成种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负面的影响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功能。心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育需要研究和借鉴的内容。本文就经验中的三种心理要素,即感知、想象与情感的活动,对在美术教学中治疗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审美;心理要素;心理创伤;治疗
一、在感知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内容首先是感知。美国著名符号论家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知觉和体验才能得到,因此,表达它是这类推理符号所难以胜任的,而只有艺术这类表意符号堪负此任。因为,生命总是呈有机状态的,连绵流动,错综交叠,微妙复杂,而艺术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其主要领悟方式是体验与知觉,很少诉诸于推理。”正是艺术拥有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它与有机生命息息相通,也使得艺术成为人体验和感知生命的载体。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运用感知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与艺术的魅力,从而深刻地认识人生价值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对于遭受重大创伤的学生而言,通过美术来治疗心理创伤的任务,主要是靠教师平时的美术教学来完成。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应通过感知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见闻、经历、体验都会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表露出来。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能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态,吐露真情,或宣泄情绪、疏缓压力。另一方面,能为教师从学生的创作中发现隐蔽着的某种问题提供依据。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某一事情的陈述,教师要能从学生的画中看出一点端倪来,以便及时诊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达到心理干预或治疗的目的。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各种单纯的线条、色彩或图形之所以会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调,就在于它们能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生理,使人产生一定的快感,这种生理感受是情感和想象活动的基础。玛克思·德索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之为“审美反射”。在审美感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掌握美术语言的特性。如:线条的形态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关。一个学生画出清晰流畅的线条,另一个学生画出零乱无序的线条,其绘画时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古人早有“喜画兰,怒画竹”之论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并形成心理反应。即明亮的色彩让人感觉活泼、温情、愉快、幸福;而灰暗的色彩令人感到乏味、寂寞、忧郁、消极、无激情等。只有了解色彩的基本感觉,掌握绘画语言的特点,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去分析学生作品,从中辨别学生丰富的情感,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二是在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精选“图式”。现代心理学中揭示的“差异原理”证明,人的感知能力的敏感性和眼前的“图式”与心中熟悉的“图式”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关。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懒、毫无兴趣,而当把那些他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便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在审美感知中,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对象,选择那些与学生心中的`图式不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形式,即与内在图式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敏锐的知觉,达到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绘画治疗的作用的目的。
二、在想象活动中调控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二项内容是想象。每一个心灵受过重创的人,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眼前的无助和对未来的担忧。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美术想象的手段来充分揭示自己的无助感内容与担忧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憧憬和希望的事物,让受伤的身心逐渐舒缓、平和,尽快恢复身心的健康、愉悦。
瑞士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的研究发现,特殊的“想象信息”传递后,人的下丘脑便会发出指令使人产生或紧张或松弛的反应。“通过图画等视觉艺术帮助患者排除忧虑和紧张情绪,使之自我放松和乐观,即能达到治疗之目的”。据传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代巴比仑空中花园的就与画疗有关。一个做了古代巴比仑王妃的少女,因思念故乡而忧郁成疾,画师便为她画了一幅其故乡的美丽风景画,使其愁云顿散,疾病痊愈。国王见之大喜,下旨仿图建造了相同的景观。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没有完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想象活动中,应考虑学生具备亲身感受知觉中的想象经验。可围绕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来展开,当学生的心理功能都被激活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他们的心境、情感、痛苦、欢乐与自然或艺术情境相吻合时,他们的想象活动便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发挥作用。教师可选择类似《丰盛的午餐》、《我的卧室》、《明天的家乡》等题材作为想象活动的内容。
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依赖于大量的感知、重复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不过,在创造性想象中,只要眼前有刺激物,便会起到一种触发作用。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并创作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例如:以郭沫若的诗歌《骆驼》为创作题材。
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度过了艰难。高贵的赠名呵,生命和信念,忘不了的温暖。
春风吹醒了绿洲,贝拉树垂着干果,到处是草茵和醴泉。优美的梦,像粉蝶翩跹,看到无边的漠地,化为了良田。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
骆驼,你星际的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你给了旅行者以天样的大胆。你请导引着向前,永远,永远!
作者通过赞颂骆驼,抒发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感情,并向人们展示出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境地。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节选诗歌的片段进行想象画创作。在想象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一方面,根据想象的两种类型,提供多样化的题材,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表现内容的空间,创设一种让学生愿意表述与沟通的心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现来移情,要注意学生作品中隐蔽的细节或不被人关注的情绪,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无助感与担忧,教师要细心观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方法和措施;而对未来憧憬和希望的表现,则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抒发情感,表达明媚的境界,以达到调控学生心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