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文化发展探究【精彩3篇】
密宗文化发展探究 篇一
密宗文化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密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它的传播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更是它内涵的丰富和多样化使得密宗文化成为佛教中独特的一支。
密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密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密宗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密宗文化。这一点从密宗的寺庙建筑和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例如,密宗的寺庙建筑常常采用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同时结合了密宗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密宗寺庙建筑风格。而密宗的艺术作品,如壁画和雕塑,也常常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密宗的融合。这种融合使得密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更加深入人心。
在密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密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密宗修行方法的特点是注重身心合一和直接体验,通过冥想、呼吸和视觉等方式,帮助修行者直接体验佛性。这种修行方法在密宗文化中被称为“度众”。而密宗的教义则强调解脱和觉悟的境界,通过密宗的特殊仪式和口传相承的教导,帮助修行者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这种教义在密宗文化中被称为“度自”。这些修行方法和教义的丰富和发展,使得密宗文化成为佛教中独特的一支,也为修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
密宗文化的发展还受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密宗文化的地位和影响也有所变化。在宋朝时期,密宗受到了政府的打压,导致密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明清时期,密宗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密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又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这些社会和历史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密宗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了密宗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起来,密宗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过程。密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密宗文化。密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修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同时,密宗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反映了密宗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密宗文化的发展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佛教文化。
密宗文化发展探究 篇二
密宗文化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印度,并传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密宗文化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播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在密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在佛教界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密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紧密相连。密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起初在印度传播,后来传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密宗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密宗文化。例如,在中国,密宗的寺庙建筑和艺术作品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密宗文化。这种融合不仅使密宗文化更容易被当地人接受,也丰富了密宗文化的内涵。
其次,密宗文化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在密宗传入中国之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密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与中国的道教和禅宗等思想有着共通之处,这种思想交流促进了密宗文化的发展。同时,在密宗传入西方之后,它也与西方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例如,在西方,密宗与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和神秘学等思想进行了对话,互相借鉴,推动了密宗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发展。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密宗文化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和更加丰富的内涵。
最后,密宗文化的发展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密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使佛教在东方和西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密宗文化的特点和思想,如注重身心合一、直接体验佛性等,对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的神秘主义和神秘学等思想也对密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不仅丰富了密宗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总之,密宗文化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播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密宗文化在佛教界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密宗文化的发展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佛教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密宗文化发展探究 篇三
密宗文化发展探究
唐开元年间,佛教密宗高僧开始在中原地区布道受法,密宗寺院在中原大地遍布开花。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灭佛使中原地区的寺院所剩无几,经籍散失,密宗文化的发展也遭到了重创。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致认同于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并发展。据史籍记载,正式出现译本的佛教经典是在东汉孝明帝时期。公元67年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在鸿胪寺(今白马寺)开始翻译佛经,如现存的《四十二章经》。而鸿胪寺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被称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可以说,正式的佛教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大地传播开来的。
一、密宗文化的传入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著名高僧玄奘,历经艰辛自印度取经游历归国,抵达长安。唐太宗诏令在洛阳接见他。玄奘表示希望能在家乡的少林寺译经,但未获允许,折返长安后开始译经。所译《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多部佛典即为密宗典籍。开元十二年(724年),善无畏随驾入东京洛阳,奉旨于大福先寺译《大日经》,此即中国密宗的根本经典。次年,唐代高僧僧一行,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协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并著有《大日经疏》二十卷,成为解释密宗理论的重要著作。此后,两位高僧一直在中原地区从事译经、著经及密宗的研究。密宗文化随即在中原地区流行并传播开来。
二、密宗文化的发展
(1)密宗寺院的修建
密宗自唐代玄宗开始,直到德宗时期,一直受到宫廷及上层社会的推捧,因此,无论是当时的长安,还是东都洛阳,密宗寺院都被大量修建。
首先即为洛阳大福先寺,是密宗教派创始人之人善无畏奉旨在此翻译佛经,另有其他众多密教经典在大福先寺被译出,众多密教高僧在此云集,成为了当时密宗传播的中心,之后几经修葺与摧毁,现在只能在洛阳塔湾村一带看到福先寺的些许遗址。善无畏圆寂后被葬于洛阳西山的广化寺,据唐代密宗弟子左补阙赵郡李华在为善无畏撰写碑铭时记载: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肋累足。涅槃于禅室。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凄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监护葬于龙门西山......塔院为广化寺。
按照佛教界的.惯例,教派祖师圆寂后所葬之处即可被称为祖庭,所以广化寺乃为唐密祖庭之一。至宋代,广化寺已不仅是著名的密宗寺院,文人骚客也不断光顾于此。到今天,广化寺更是成为了日本“空海行踪游”的必到之处。《宋高僧传》记载:
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龙门南伊川之右”即为今龙门魏湾村地震台旁边的奉先寺,始建于唐代。金刚智圆寂后,葬在了奉先寺西岗上。金刚智与善无畏同为密宗创始人,奉先寺也就被称为唐密祖庭之一。如今奉先寺已被毁灭,但西岗仍在。《宋高僧传》中记载,“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意为长安、洛阳两京的僧众修学密法,大获法益者众多。他们代代相传,密教就这样传承下来。玄宗年间,金刚智不断往返长安、洛阳间,沿途所住寺院,必建曼陀罗道场,广度僧众。
(2)文物中的“密宗”发展
1976年,在河南荥阳县人民广场大海寺遗址的地方,出土一批北魏至北宋时期佛教石刻造像,其中的十一面观音像,是密宗观音的化身像之一。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中系统的介绍了密宗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的情况,这尊十一面观音为早期密宗造像,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以供参观者欣赏。
洛阳龙门石窟的擂鼓台北洞,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洞内东侧的主佛乃密教最高主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洞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赤足坐在圆形台上。洞壁四周刻有不同造型的造像数十尊。专家推测,为唐玄宗年间雕刻而成。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重要的景点之一,密集的密宗佛像不仅为专家研究密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让众多旅游者欣赏了解了盛唐时期的密宗文化。
洛阳“存古阁”里珍藏的九件经幢题记及塔铭中显示,经幢所建年代分别是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个年号。幢身记载的经典如《佛顶尊胜陀罗
尼》、《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障碍大悲心陀罗尼真言》等也均出自于密宗典籍。并且,从这些年号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密教仍然流行。位于开封大相国寺内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唯一的一尊密宗四面银杏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佛像是用整棵银杏木雕刻而成,高6.6米,清乾隆年间民间艺人雕刻而成,为四面造像。由此可见,在清朝年间,中原地区的民间依然流传着密宗文化。
无论是不同时期密宗寺院的大量修建,还是密宗造像、经幢的出现,都彰显着密宗教派曾经在中原大地从盛唐时期到清朝年间,都一直存在并发展着。这些密宗文化特征的寺院及佛像成了今天著名的佛教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