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系毕业论文【精简4篇】
法学系毕业论文 篇一
标题:《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与限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与限制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言论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法律、伦理和社会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权、界定、限制、法律、伦理、社会
引言:网络言论自由权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中表达意见和观点的自由。它是言论自由权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然而,网络言论的自由并非绝对的,也需要一定的限制和界定。本文将从法律、伦理和社会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正文: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主要依靠法律的规范。目前,各国针对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有些国家倾向于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允许个体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则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方式,对网络言论进行严格限制。在制定相关法律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法治的原则,以实现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合理界定和限制。
其次,从伦理角度来看,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也需要考虑到伦理的规范。伦理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网络言论中,个体的言论自由权应当受到一定的伦理约束。例如,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人格权等。因此,在界定和限制网络言论自由权时,需要考虑到伦理的规范,以实现个体间的平衡和和谐。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因此,在界定和限制网络言论自由权时,需要兼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个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结论:综上所述,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界定和限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法律、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因素。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的权益,以实现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合理界定和限制。
法学系毕业论文 篇二
标题:《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越来越普遍,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权的侵犯问题。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了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数据保护、隐私权、法律保障、个人数据、信息技术
引言:数据保护与隐私权是指保护个人数据不被滥用和侵犯的权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也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正文:首先,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主要依靠相关法律的规定。目前,各国对于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有些国家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以保护个人隐私权;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了较为宽松的规定,导致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在制定相关法律时,需要兼顾技术的发展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以实现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合理平衡。
其次,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还需要考虑到跨境数据流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数据的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但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法律框架,以保护个人数据的跨境流动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最后,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还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保障个人数据的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结论:综上所述,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法律保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兼顾技术的发展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和技术的发展,以实现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合理平衡。
法学系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
为了有效提升法学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业人才,文章在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从案例选择、案例教学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三方面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法学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优势是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必然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并为改革提供一定的方向,意义重大。
一、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一)能力主导,重在探究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旨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为了达成此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型模式,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会自觉形成学习压力,进而探究问题,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探析的全过程,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分析以及探究能力。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脱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此教学环境下,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营造出了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并予以补充,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轻结果重过程,理论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法律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复杂问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让学生追寻单一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法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利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案例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与能力。同时,案例源于实践,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它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法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个体案例当中,才不会让法学的相关理论显得空洞。也只有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案例问题,才能让法学理论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法学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检验和分析,才能确保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据法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真实、典型、疑难的案例进行提炼、分析,是法学理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进一步分析,能够加快理解及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速度。
(三)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反复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完整的法律运作意识与应用意识。按部就班地学习理论知识,将大大约束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懂得如何运用法学理论解决不同的案例问题,才能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必要的案例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法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内容,而且还要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其包括如何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的案例等方面。为避免大学生的理论课程显得空洞,也为了让他们可以在实际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及时地采取案例教学法显得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民事案例当中,让理论知识能够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建构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体系。
三、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必然会涉及到诸多因素,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颇高。同时,为了成功推行案例教学模式,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突破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让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极强的课堂驾御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完成划分专题、选择案例、布置任务、层层设问、启发思维、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因此,教师一般要按照以下两项要求落实案例教学法。
1.教授法学课程的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时,应是有明确的计划。教师需要清算总课时,并参考教学大纲,选定本学期所开课程中的重点专题。然后以重点专题为基础,寻找相关的专题,确保案例中能够涵盖专题知识点。案例形式不限定,不论书面或是视听资料均可。在选定案例时,除了要选定相关的资料,还要确保案例符合三点要求,即案例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疑难性。确认案例后,在课前将其交予学生,让学生根据选择好的案例和资料进行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就该专题的某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见解),以此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教授法学课程的教师应将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的延伸,让学生通过研究分析,学有所获。在课堂中,教师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定小组组长。在学生预习分析案例完成后,
要求每个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将自己小组取得的成果或者得出的结果结论予以展示。教师在概述理论知识背景后,再针对学生取得的成果或者得出的结果结论提出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教师针对有关问题表述前沿观点。
(二)对学生的要求
实施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参与到法学学习当中。因此,推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1.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在收到教师的案例资料后,学生先初步阅览资料内容,再进行二次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资料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对于存疑处做好记录,并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在完成预习后,将阅读相关资料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在课上予以展示,并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进而完成理论吸收并加以深化。
2.学生在课堂中应积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要抓住教师给予的发言机会。同时,依照自己的兴趣,在严格的成绩评定制度准则下,重视自己的课堂表现。一般而言,课堂表现是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定标准之一,课堂表现占比50%,考试成绩占比50%。按照评定标准,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见解表述,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四、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要多元化,复杂化。在法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该更加多元化,教师不能仅仅将案例视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单一、简答的案例,其实践性往往较差,复杂的案件,更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如果学生长期接触的都是简单的案件,在步入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时,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启发为辅。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导。大学生在拥有较为完善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逻辑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讨论环境,学生在这些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而教师则确保讨论的内容不偏离原先预定的主题。这种以讨论为主、启发为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课堂讨论步骤可细化为以下四点。
1.明确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研究,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案例,讨论的时候依照顺序进行合理安排。每个小组发表观点之后,要预留一些相互讨论、相互思考的时间。
2.提出观点。每个小组讨论完成之后,由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观点并形成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观点要明确,语言要简练。其他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认真记录,并针对报告提出相关意见。
3.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导演”要控制好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点拨,避免主题偏离或冷场。
4.案例反思。通过案例的研究讨论,教师对各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并组织学生拓展思考。比如,根据案例,列举出类似的案例与相似的案件,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找出案件类型的主要特征、争议焦点、解决模式等。
(三)具体实践方式
1.学生讲解,教师评价。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讲解,教师评价的方式。教师在初次上课时列出本学期授课的专题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首先讲授一个专题作为示范,向学生列出各专题的要点或要求。比如,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的专题,列举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国内外的立法案例,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等等。最后,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学生课后思考。教师需要把握好首次课程的示范流程,让学生明确专题中的要点和重点。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在讲授完成之后,学生依据专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对此进行讨论。从第二次课开始,每一组的成员轮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组内学生事先分工,按顺序讲解,教师要在结束后点评。如果专题内容比较复杂,主导学生可以提供思考路径,供大家研讨,不明白的学生可以直接向主导学生提问,教师可给予补充。学生作报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选定或设计问题,学生按要求查找资料,独立完成报告,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实施者。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研习理论后必须要让学生尝试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法学理论,如合同法等。前期的理论讲授、案例筛选、争议点归纳、成员分工等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课堂讨论中,第一部分专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的专题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针对性。第二部分针对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观点,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并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第三部分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案例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论证时要有理有据。在下课前,应提前通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布置一个案例让学生作预习准备,问题在下节课解答。这些案例应能代表该领域目前的发展方向和争议点,学生并不能简单地得出答案。这会促使学生去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以便下一节课有针对性地听讲。
五、结语
研究生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对于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法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仇琛.教育创新与高校教师科研素养关系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13):18-19.
[2]李杰,罗洪,杨金华.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3(2):142-145.
[3]沈雪彦.医科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彭裕文教授[J].中国研究生,2012(11):7-8.
法学系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
:现代社会推行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远程开放教育为基础,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多的新型教学形式。探究开放教育法学教学微课应用的实施策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学习者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关键词
:远程教育;法学;教学方法应用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的.提出最开始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位学者(OneMinuteScholar)戴维罗斯(DavidPenrose)提出的。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不但是一种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对知识的一种融合。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微课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有胡铁山、李玉平、焦建利、单从凯等人。学者胡铁山、李玉平认为,微课课程是根据实际的课程要求来进行的,其中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是对老师在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而进行的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应的知识点为基础,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主要是用在学习和教学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凯主任说,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一般保持在5到15分钟,主要是以视频为主,其特点就是粒度较小、内容精确、终端媒介形式多样和使用方便等。
一、微课的特点及优势
因为实践范围和研究的环境不同,研究人员针对微课的含义、视频长度、资源形成、表达模式、使用范围等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和过去的网络课程和电视课程进行比较,微课主要具备以下特点及优势:1.主题鲜明。和内容繁多的传统课堂进行比较,微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题鲜明。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出课堂教学中相关科目的知识点或是教材中的关键内容,或是简洁的实验教学和题目解析。2.内容精炼短小。微课时间比较少,在初等教育的范围中,时间一般限定在5到10分钟。在高等教育范围中,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繁琐,时间一般限定在10分钟左右。3.资源种类繁多。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媒介,其中的教学组成部件组要有教学课件、习题练习、师生交流和评价分析等多种资料。4.构造分散独立。微课主要是相关知识点或是教学主题构建的,各个知识点都是分散独立的。而且有的知识点中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学习单元,使得资源的主体更加明确,内容也更加完整。5.资源使用便捷。因为课程的内容比较少,时间有限,因此学习资源的传播模式多种多样,能够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反复学习。
二、开放教育应用微课存在的问题
以上海开放大学的微课构建和应用实践为基础,研究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普遍性问题。
(一)制作技术难度大、门槛高
微课构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视频课件的构建,微课视频在进行编辑处理的时候,技术难度性较大,像是片头片尾、字幕、动画等部分。有的老师认为,微课视频构建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的配合,是不容易进行微课视频构建的。
(二)制作过程重形式轻内容
在微课构建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技术层面上,像是视频、动画、片头、片尾等部分的构建。理工课程因为内容比较繁琐,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作品所展现的模式不像文学知识一样丰富多彩,使得微课作品不受重视,使用的范围也不广泛。虽然现在开放大学的微课构建正在不断的发展,老师和技术人员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微课的使用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推广和宣传力度比较弱。远程开放教育微课构建种类较多,但是很多都是以形式为主,而忽视了其中的实际价值。
(三)交互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体现不足
微课的研究形式和教学设计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网络课程和电视课程的限制,很多微课还是采取的课堂讲授形式,只是把过去的课程转化成为了知识点课程、精品课程、精华课程。虽然在模式上把其变小了,但是教学设备和资源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沟通性存在问题,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要方式,没有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系统平台构建没有相对应的学习记录和评价功能,学习者和老师也没有对微课进行适当的编辑和改进,需要进一步研究出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方便的微课系统平台。整体上来说,现在对学习者在学习效率和自适应学习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三、开放教育法学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一)在法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注入微课
要知道,传统的只注重理念学习而忽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何况是对于法学这种要求极高的专业,它不仅仅要求该行业人员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要拥有一定的实际处理经验。但是问题又来了,知识理念只需要在课堂之上或是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来掌握积累,而一定的操作工作能力却不是每个人可以轻易拥有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在教学当中开设一些实践专题活动,设置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制作成微课,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讨论分析,还有就是模拟法庭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法院进行旁听,让其真正感受法学知识的力量,以确保最后可以为社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二)在学生考试考评之中融入微课
上面给大家推荐的方式只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处理案例的过程,并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们就一定会拥有相关的操作技能,所以为了保证最终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微课融入到最后的考试测评之中,这就可以突破传统理论试卷考试的不足,考察学生们的实际表现。要知道,当代大多数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许多的弊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上表现并不积极,但在最后的考试测评之中却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只能够保证其获得较高的成绩,却不能够保证其真正掌握并利用好知识,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不值得提倡,而微课的引入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临时出一道案例题目,让每个小组进行内部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一场模拟版的法庭辩论,并制作成微课,各个小组互相观看,进行生生互评,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三)完善优化法学微课系统平台的功能
构建先进的微课平台是资源构建的关键所在。开放学院的微课平台不但老师可以发布微课作品,还可以让学习者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改进。我们现在的微课系统平台功能比较少,只能让老师进行资料上传、发布微课资源,并没有从学习者的层面出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其缺乏一定的判断性、沟通性,在学习记录和模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在微课设计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通过老师、学习者一起进评价和应用实践,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不断沟通,使得微课内容更加的完善和具体。学习资源能够丰富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还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其中包括对学习者的情况分析和老师的教学反思。微课是互联网融入现在社会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主题比较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资源丰富多样、方便实用,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资源的反复性和实用性,从而满足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开放模式的不断加强,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使得微课成为远程开放教育范围中老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使得开放教育事业充满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爽.开放教育引进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界,2016(6):94.
〔2〕谭丽华.基于开放教育的微课设计初探〔J〕.品牌,2014(10):209-210.
〔3〕郭秀芳.开放教育微课应用模式研究-基于《统计学》微课的应用模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3):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