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和思考论文(精简3篇)
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篇一
标题: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摘要: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根据教职工工作表现和贡献程度来确定薪酬水平的制度。本文通过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实践、问题、改进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领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制度对于激励教职工积极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励机制,已经在一些高校得到了实践和推广。然而,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进。
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将绩效考核和工资发放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对教职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确定相应的薪酬水平。这种制度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
三、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不科学。目前,一些高校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公平和不准确。
2.评价标准不明确。一些高校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标准,导致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影响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3.激励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时,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教职工对绩效评价和工资发放的动力不足。
四、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进方向
1.科学制定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明确评价标准。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晋升机制等,激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绩效评价和工资发放,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结论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 高校管理, 2018, 1(1): 20-25.
[2] 王五, 赵六.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 高教论坛, 2019, 2(2): 30-35.
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篇三
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和思考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践和思考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绩效工资分为广义绩效工资和狭义绩效工资,广义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Meritpay)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典型的以成果论英雄,以实际的、最终的劳动成果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主要有计件工资制、佣金制等形式。绩效工资从本义上说,应是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但在实践中,由于绩效的定量不易操作,所以除了计件工资和佣金制外,更多是指依据雇员绩效而增发的奖励性工资。绩效工资制度的前身是计件工资,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资与产品数量挂钩的工资形式,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工资标准和管理程序基础上的工资体系。
摘要:2014年高校岗位设置首次聘任基本完成,绩效工资初步开始实施。但这个新的机制的实施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思考,文章对推行岗位绩效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校、对策、绩效
2010年高校实施了岗位绩效工资方案,2014年高校岗位设置首次聘任基本完成,绩效工资方案也初步实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方案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涉及因素广,系统繁复,工程复杂的体系,在保障顺利过渡身份管理的用人机制到岗位管理的法制机制,并建立公平合理的高校岗位绩效激励体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一、高校岗位绩效工资现状与问题
随着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行,高校规范了原有的津贴补贴制度,2010年开始建立以岗位身份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度,基于岗位聘任制度进行绩效工资方案的设置。
1、岗位设置制度不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岗位设置制度改变了旧有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实施时间较短,在原体制未完全解体前,有些高校在首轮岗位设置实施中仍保留身份管理的管理方式,直接套用身份序列落入岗位管理上,事实上并没有进行身份管理转入岗位管理的转化,而绩效工资方案是以岗位设置制度为前提的,由于对岗位结构和比例分配得不均衡,或者为减少矛盾,让岗位设置制度流于形式,从而使绩效工资方案实施时,偏离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仍保存原有的分配模式,致使绩效工资难以发挥真正
的作用。2、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评价功能失效。绩效考核是一项绩效制度最重要的环节,需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对教职工的工作业绩、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性的综合评定,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绩效考核都是基于年度考核及述职报告的基础上,受到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干扰,难以产生客观、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报告,从而影响绩效工资合理分配。
3、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项目单一,影响其发挥激励作用。绩效工资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在实绩”,在完善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的导向下,建立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里,基础性绩效工资属于保障性部分,由所聘岗位决定,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属于自主分配的激励性部分。大部分高校的奖励性绩效都下放二级部门进行分配,由于欠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弱化了其激励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教职工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挫伤了部分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减少了高层次人员的吸引力。
4、绩效管理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工资体系和结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共同执行。目前即将实施的养老保险并轨已经推进了岗位绩效工资结构的调整,但如果没有支撑配套的.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将难以完成。
二、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实施问题的解决思路
1、完善岗位设置制度,合理分配绩效工资。岗位设置制度遵循的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的原则,同时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现状,根据办学方针、规模,未来发展的目标及前景,进行充分考虑后,按需设岗、按岗聘用。需要打破原有机制,合理评估岗位比例,调整岗位结构,做到真正的能上能下,实现人员竞聘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绩效工资制度才能真正以岗定薪,改变奖励性绩效单一性,体现不同岗位级别的能效性以及个人业绩和贡献的差异,从而使绩效工资发挥其激励性作用。
2、建立科学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系统是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评定测量教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动态考评系统,通过考核制度测评该教职员对岗位的匹配度和工作业绩,从而使绩效工资的分配具备量化依据,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考核这项管理沟通活动,调整教职员工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方向,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只有单位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因此绩效考核系统需要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单独制定其考核方法,如对于专业技术岗的专任教师除了目前工作量的统计,还应该对其如课堂评价、备课讲义、课堂录像等,从师德、师风各方面综合理性收集分析,采集日常性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设置短期考核制度,不能只从教学时数和科研课题的量单方面考核,要更重视质的考核;而科研系列人员,除了科研项目数和科研拨款的量化指标外,还要结合其科研项目带来的单位效益衡量。只有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现状,并不断建立完善科学动态的考核机制,才能使岗位绩效工资系统真正运行起来。
3、及时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目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已经完成了首次变革,但这个系统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和各种因素的体系的完善是漫长的而持续的过程,用人机制的改变,除了需要固有思想上转变还有配套过渡政策措施的推进,宏观上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微观上会影响每所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作。为了岗位绩效工资循序渐进的稳定推行,消除高校内部不稳定因素,需完善高校岗位人员聘用制度及岗位管理制度,并配合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衔接,及时出台与其相配套的政策与法规,使岗位绩效工资改革能真正入轨。
三、结束语
高校岗位绩效工资是我国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理顺高校收入分配的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实效的长效机制,兼顾保障性和激励性的系统,实现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多劳多得,以岗定薪,从而优化人岗匹配,激发人员积极性,增加单位效益,以推动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冲。首轮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的实践探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2]孔令玉。广东省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研究。新西部下半月,2013(3)
[3]张世华。对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相关思考。北方经贸,2014(2)
[4]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2)